很久之前的某一天,我脑子里突然萌生出一个赚钱的想法:中国有13亿人,假设每人给我1毛钱,我就有了1.3个亿,小目标瞬间实现了。
1毛钱对任何人都是微不足道的,从财务角度讲,这个愿望丝毫不过分吧。
仔细一看,这两个步骤真的是毫无实操可能性,光是让13亿人都知道我这个人的存在,就难如登天。
但现实里,居然真有一个方法可以做到,从全中国每一个人手里抽走一部分钱,用来应付支出。很惊讶吧,其实这个方法就是:
货币每年多印13%,就相当于从持有纸币的人手里,抽走了13%。一个人持有的纸币越多,被抽取的份额也就越多。
你以为你有很多钱,实际上你每年财富都在被稀释。每年通胀13%看似不高,其效果却很恐怖:
1*1.13*1.13*1.13*1.13*1.13*1.13=2.08
纸币每六年贬值一半。今年的100万,6年之后,只剩50多万
通胀猛如虎,过去30年中国的M2(货币总量)的增长:
经济交易的本质是以物易物。金银等货币最初也是一种物品,后来这种物品因为其特殊的物理性质,成为交换的一种媒介,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我们想要获得商品和服务,就必须拿自己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去交换。货币就是交换的媒介。
既然交换,我们就要知道价格的本质是什么,价格的本质是商品的交换比率。比如,一斤大米交换五个鸡蛋,一个泥瓦匠一天的劳动可以交换150斤大米。
所以我们要牢牢把握住一点:货币的本质是交换媒介。货币本身不是财富,实物和人们需要的服务才是财富。
正因为货币本身不是财富,所以它天然地被用来作为转移财富的工具。
我们考察一下历史就会发现,古代的官府一旦掌握了铸币权,就会想尽办法多制造货币来掠夺民间财富。因为这个诱惑实在太大了。他们的方法一般是发行成色和重量不足额的金属货币,并通过武力强制流通,用以购买相当于其真实价值数倍的物资。古罗马发行货币时在金币中掺假就是典型的案例。
还有一个案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的时候,为了缓解巨大的经济压力,“悉坏五铢钱,更铸小钱尽收长安及洛阳铜人飞廉(一种铜做的神兽)之属,以充鼓铸”《三国志董卓传》,文中所谓的小钱,就是体型重量比五铢钱小的多的铜钱,其实就是不足量的小钱。查阅资料得知,董卓铸的小钱与五铢钱的重量差了四到八倍,但是面值却是一模一样的。
董卓用这种小钱去兑换百姓手中足值的五铢钱,相当于用这种小钱来换取百姓手中的相当于其真实价值四到八倍的物资,这其实就是在搜刮百姓财富,所以董卓进京是不得民心的,这件事为他后来败亡埋下了伏笔。
政府能够得以存在的首要目的就是要确保财政。财政危机就是政治危机,稳定的财政是维持政府组织的必要条件,财政稳定才能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财政的获得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实施和前进。而通货膨胀的方式是绝对属于对政府而言阻力最小的财政获得方式。
这是一种静悄悄的,温水煮青蛙方式的转移普通人资产到政府手中的过程。这是一种间接转移,也是一种合法转移,普通人即使知道也无可奈何,况且大部分普通人根本就认识不到。
用印刷货币来解决棘手的财政问题,是政府的执政官员理性考量之后的理性行为,绝不是一时的冲动和任意为之。因为这样可以达到政府短期利益和官员自身利益的高度一致。
特别是,当政府官员遇到执政的风险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会用印刷货币的方式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毕竟,官员的位子都快要没有了,还考虑那么长远干嘛。疫情之后,各国政府疯狂印钞和发行债券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今年的新冠疫情来势凶猛,导致全球大规模的经济下滑,政府如何应对疫情所导致的损失?从理论上说,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是大力反贪,严查偷税漏税,让富人来援助穷人。所以薇娅,雪梨,郑爽这些全部给逮了。但是这种做法来钱始终有限
第二种是减少财政支出的力度,接受经济衰退的现实,但这会加大穷人的痛苦,也不太可能实施。
因而唯一可行的是第三种选择,也就是财政出面借钱,而且不找富人借,直接找央行借,借了钱以后给穷人花,这样好像大家都能受益,而且没有人反对。但是大家仔细想一想,天上不会掉馅饼,这多出来的一大笔钱到底是谁出的呢?其实是所有拿着现金的人一起分摊了损失。
布雷顿森林瓦解之后,各国货币均不再与黄金挂钩,整个世界进入了主权信用背书的纸币时代,由于货币发行失去了刚性约束,货币超发成为了长期现象。
从1932年到2019年,英国经济的年均实际增速为2.5%,而同期广义货币年均增速高达8%,货币增速超过GDP实际增速5.5个百分点。从1934年到2019年,美国经济的年均实际增速为3.7%,而同期广义货币M2年均增速为7.4%,货币增速超过GDP实际增速3.7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日本的货币超发更为严重。日本也是1931年退出金本位,从1932年到2019年,日本广义货币年均增速高达14.1%,同期经济的年均实际增速为3.8%,货币增速超过GDP实际增速10.3个百分点。
中国的M2货币增长更是如此,本文开篇已经阐述,不再展开。
2、房贷是普通人能借到的年限最长,而利息又便宜的贷款。
4、能够抵抗通货膨胀,钱在贬值的同时,你的债务也在贬值。(打个比方,十年前你贷款50万买深圳,月供3000很吃力,现在月供3000很轻松。不是你赚钱能力变强了,其实是钱贬值了,现在普遍月薪都过万了。)
意味着月供真正有压力的是前面五六年,过了五六年,后面钱已经不值钱了,压力就变小了,再还个十年八年,月供就忽略不计了
时间是纸币最大的敌人。贷款买房,一边是房价上涨,一边是债务稀释,一升一降,两者形成的剪刀差,就是买房的利润。
等额本息5.8%贷款100万还30年,连本带利要还200万,难道你认为自己买的房子30年都翻不了一倍吗?除非你买的是县城或者是公寓,商铺这些坑货,否则你不会亏。
其实真的花点心思,多看楼市团长(私人微信tz789889)的文章,如果买在大涨前夕,第二年就翻倍了,哪用30年?
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的房贷背在身上,压力很大,但是真正懂得利用金融工具的朋友,会把这个当做自己的资产,能够向银行借到数百万的资金,说明你有这个本事。
再说了,这个偿还银行的本金和利息,将来又不是要你全部付清,如果住了5年的时间,要给小孩子准备学区房了,你很可能要换房,这个时候房子上有的债务,可以通过出售房产的方式,让买家接盘,转移债务。
所以看似数百万的债务,实际上通过赎楼这个环节,你已经转嫁了自己的欠款和利息,把这一点搞懂,就可以利用房贷这个巨大的优势,做到以贷养贷,永不还清。
我过去买房从来不会考虑30年内自己是否供得起,而是准备两年的月供就上了,涨了就卖掉,回笼资金之后,就不断裂变,再买更多的房子,只要做好现金流攻守计划,资产一定是越攒越多的…
红军打仗,一般只带7天的口粮就上路了,一边打仗一边缴获,以战养战。买房也是,留足24个月的月供资金在手就大胆买了,不断裂变,以房养房。
中国房价的涨幅一轮又一轮,做好房产投资,带来的阶层跃升远超其他的努力。投资不动产会拉开财富差距,拥有不动产的人;即使不努力,财富也会自动增加,而没有不动产的人,即使拼命工作,一年赚到的钱可能还不如房价的涨幅,同时还会因为通货膨胀而缩水。
现在很多媒体都在讨论“如何判断楼市触底反弹”了。他们大概全然忘记了房住不炒,也忘记了去年他们是怎样的悲观。这说明什么呢?
1、国家开动了宣传机器,鼓励买房成了“政治正确”,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2、市场情绪扩散了,一旦形成集中性的共识就会爆发性释放,房价不涨也得涨。
3.撇清关系之后,政府宣布加强楼市管理,打击炒房,同时兴建保障房,安慰穷人。本轮行情告一段落
3、市场情绪的感染是需要由点及面的,由个别城市逐渐扩散。
房价上涨从来不是缓慢的,而是一夜完成的,当你发现国家救市成功,房价已经涨上去了。预计今年年底,大部分优质城市的房价都有相当程度的涨幅。
我也在布局买入了,言行一致,用行动一起见证今年的救市行情。七年过去了,楼市又回到了上一轮周期的起点,但愿这一次你不要踏空。新年我有一个愿望,就是有一篇文章阅读量超过3万,请帮忙转发,感谢大家!
本站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但出于收藏学习之目的,可能会误发表涉嫌侵犯您合法权益的内容,请您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
上一篇:这些公知是傻子还是骗子? 下一篇:非常时期,地产人的信心问题